高等教育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大连理工大学50年的办学经验也进一步证明,大学的教学科研只有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提供服务,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教学科研两项中心工作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迎接时代挑战,这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并努力实践的突出问题。
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为社会和时代培养合格的人才。大连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多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充分发挥作用的素质。素质主要包括政治、道德、文化、业务和身心等方面,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道德素质是根本,政治素质是关键,业务素质是核心,身心素质是保证。因此,在教学观念上要树立素质教育应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观念,尤其是政治素质的培养,要发挥“两课”作用,保证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有实效,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教改力度,培养创新人才。大连理工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为了适应社会需要明确提出“打好基础、拓宽专业、加强能力、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改革方针,努力实现教育思想的三个转变,即由较窄的专业口径向较宽的专业方向转变;由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由共性培养向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培养方式转变。学校以“高(起点)、新(技术、工艺)、柔(适应性)”的原则,探索复合型、外向型、创造型等多种人才培养的模式。
从1986年开始,我校积极组织引导研究生、大学生从事课外科技活动,探索出一个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课外教学模式——校内学、研、产相结合的培养模式,1997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这种模式的核心就是在校内建设综合性的创新教育实践基地,采取开放、灵活的教学运行机制,以创新为目标,结合教学开设20余门创新性设计课,因材施教。发挥学科优势,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
大连理工大学拥有较好的学科优势。表现在学科结构上,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应用理科有实力,管理学科有基础,兼有应用文科和社会科学学科的学科体系。近年来,我校发挥多学科和综合工程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开展多层次科学研究工作,完成了一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与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相当部分已发展成为比较稳定和深入的合作关系,在主动服务中赢得了较高的信誉。
积极投身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现常源于大学。大学具有进行知识创新的优势和潜力,有利于产生新的知识生长点,并拥有一大批创新知识的人才。近几年来,大连理工大学依托学校现有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和科技成果优势,在拓展办学功能,加快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科技产业发展新格局,着力发展信息、环保、土建新材料、生物等五大主导科技产业,通过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21世纪向我们迎面走来,我校两万余名师生员工正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指导,以校庆50周年为契机,抓住机遇,奔向未来。